七爷把话传给了恭亲王,叫他谨慎从事,有事多跟两宫太后商议。恭亲王说,洋人的事太后不懂,不商议还好,一商议倒说不清了。我是皇阿玛封的亲王,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清朝。西边儿(指慈禧)要怪罪就怪罪吧。
倭仁见恭亲王委任洋人赫德当官,大为震惊和愤怒,他不顾别人劝说,上折子参了恭亲王一本。
慈禧见到折子,也怪倭仁多事。但她却见了倭仁,说了些安慰的话。
恭亲王的新军成立了,一水儿的俄国装备。他请皇上和两宫太后到丰台大营演武场观看操练。操练中展示了新式快枪,其威力叫在场的人目瞪口呆。慈禧亦喜亦忧。喜的是大清朝有了这样的军队,洋人再打来,用不着再往热河跑了;忧的是新军在恭亲王手里,就如同江山在他手里。
恭亲王又在筹划买军舰成立海军的事了。他上折子给皇上。慈禧看罢,扔在地上。安德海上前捡起。接着说了一番话……
慈禧出人意料地破格将原来的公爷府赐给了倭仁。倭仁感激涕澪。此消息一传开,便引起朝臣们的议论。谁都看得出,慈禧之举是冲着恭亲王的。是对恭亲王的不满。一时间,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跟恭亲王拉开了距离。
买军舰的事准了。慈禧既不驳回恭亲王的折子,也不叫他如愿以偿。上谕不叫军舰北上,叫交给曾国藩,攻打南京的太平军。说试试,好用的话,再买。
恭亲王知道慈禧的用意,见不着军舰,他见人。他下旨叫曾国藩手下的水军将领来京,要面授机宜。
恭亲王为了与各国交往,设计了黄龙旗。慈禧得知后,非要叫画师设计一只凤凰的图案,而且要与龙平起平坐。
慈禧强要画师设计与龙平起平坐的凤凰图案,有的大臣对恭亲王说出了自己的忧虑。恭亲王说,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,有祖训管着,谁也闹不到哪儿去。并说要对慈安陈说利害。
此话很快就传到了慈禧的耳里。慈禧说,好啊,到底说了真话呀!
慈安向慈禧问起龙凤旗的事,慈禧说不过是顺便一说,没什么意思。
花八十万两银子买回来的军舰,没人会使用不说,还闹了许多笑话。曾国藩知道此事让朝廷知道会是什么结果。更理解最难的将是恭亲王,弄不好会身败名裂。他吩咐手下,不要把此事捅到两宫那里。
慈禧虽然远在京城,但早有人将这个事告诉了她。此人就是赫德。她向赫德面授机宜,要英国人海军军官指挥军舰。目的就是消弱恭亲王权势。
让外国人掌管军舰,朝野哗然。大家纷纷指责恭亲王拿着朝廷的印子买回一堆烂铁。
恭亲王说买军舰没错,错在自己操之过急。他提出,将军舰退回英国。实际是又将了慈禧一军。叫她在洋人面前说话不算数。他还提出设立同文馆,为国家培养人才。
拉住恭亲王改革的步伐,就能保全住自己的权势。慈禧针锋相对,一边派恭亲王的对头,倭仁到总理衙门整蚀公务。一边发动朝臣对恭亲王的参奏,清算他当议政王来的种种过错。
不久,两宫下旨:第一,自请削去议政王爵号……第二,当众王大臣之面,在两宫面前认罪,以示悔改之意……
也许到了这个时候,恭亲王才知道自己还是有些自以为是,把慈禧看低了。当然,他并不是真有退意。他是爱新觉罗的子孙,道光爷封的亲王。他对大清朝的责任是与生俱来的。
同治到了大婚的年龄。以恭亲王为首的大臣们上折子,催促此事。慈安也觉得该办了。慈禧却对此一再推拖。因为,皇上大婚就要亲政,这是她实难接受的。
恭亲王在一个秘密地点与慈安相会,跟她商量皇上大婚的事,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。慈安虽然不爱搀和事,但恭亲王的话叫她有所警醒。叔嫂二人商定如此这般。
经过一番挑选,皇后的目标集中在两个姑娘身上,一个是江西司员外凤秀之女富察氏,另一位是户部尚书崇绮之女阿特鲁氏。
慈禧看中了富察氏,因为其年幼无知,不会对她这个婆婆形成威胁,更不会给皇上什么正面的影响。而慈安看中的是阿特鲁氏,此女知书达理,工诗词,是个才女,将来能助皇上一臂之力。
择后的当天,同治,慈安、慈禧和近支的福晋们聚集在御花员的钦安殿内,虽然备选的有十个姑娘。实际另外八个都是摆设。
按照日常的习惯,不论大事小情,慈禧总是先让慈安拿主意,以示对其尊重。因为她知道,慈安是不会拿主意的。谁想慈安却说出了与慈禧心思相反的话,她说皇后母仪天下,总要年长者为宜。
慈禧不好争辩,她忙传恭亲王进宫。想听听他的意见。尽管,她眼下跟恭亲王已经有些水火不相容,但他们是一路人,都想把持朝政。她觉得阿特鲁氏是威胁,恭亲王也一定这么想。智者千虑啊,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恭亲王与慈安早就通了气……
更可气的是同治不顾慈禧的暗示,也选定了阿特鲁氏。
事后,慈禧越琢磨越不对劲,她叫来安德海,吩咐他如此这般。
几天后,安德海向慈禧说了一件叫她大惊失色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