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来,阿特鲁氏的父亲崇绮是恭亲王的死党,恭亲王对他有恩。崇绮是满州唯一的状元,而这个状元与恭亲王有着扯不断的渊源。选阿特鲁氏进宫恰恰是恭亲王的一步棋。一向精明的慈禧净想着如何打击恭亲王,不想人家从后面捅过一刀来。
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,同治大婚之后。两宫太后不得不撤帘归政。由同治亲政。
对此,慈安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。慈禧则极其失落。更为叫她伤心和不能接受的是,同治似乎把她甩到了一边,事事都要六叔拿主意。行为做派也向六叔学。
慈禧明白,眼下同治的一举一动无不跟阿特鲁皇后有关。恭亲王虽然丢了议政王的封号,眼下实际就是摄政王。
正在慈禧无可奈何之际,安德海给她出了一个主意。
一天,慈禧叫来皇上和皇后,说皇上应多历练些政务,少些儿女情长,叫他们分居。并叫同治搬来和她一起住。同治虽然极不情愿,但他母后的话不能不听,只得尊尊从。
同治得到恭亲王派人送来的密报,知道叫他和皇后分居的主意是安德海出的,他说,早
晚得杀了安德海。
机会来了。
一天,同治得到密报,说安德海在通州码头备船要出宫采办贡物。并说是请了太后懿旨的。太监坐官船,以官员的仪仗出宫是犯死罪的。同治本要拦下,有人给他出主意说,留下就杀不了他了。于是,君臣几个给安德海设了一个套。
悬挂着龙旗的大船起航了,安德海好不得意。怎么也想不到,刀已经架在他的脖子上了。
一道圣旨飞马出了京城。
与此同时,恭亲王知道了此事,他大为惊愕,觉得杀安德海除了出口恶气外,没一点好处,但他已经阻拦不了了。
安德海刚到了大名府码头,就被山东巡抚丁宝楨的人扣押了。
与此同时,慈禧收到了丁宝桢折子。折子上说了安德海违制的种种罪过。慈禧知道安德海平日里仗着是太后的人有些不捡点,但如此违制,还没那胆量。她意识到,其中有文章,而且想到了恭亲王。
同治觉得自己做了件大事,叫众臣进宫商议此事。众臣七嘴八舌议论了一番,有的说该杀安德海,有的说不该杀。最后,同治问恭亲王,恭亲王还没说话,慈禧走了进来。
众臣都不敢再说话,同治只得问慈禧怎么办,慈禧说出了大家意料不到话,她叫杀了安德海。大家惊诧之余,百思不得其解。恭亲王明白,慈禧决不会因为一个太监犯众怒,叫人抓住把柄。但她内心的愤怒,已到达了极点。
几天后,慈禧提出要同治重修圆明园,她要搬到那里住。要远离朝政,眼不见心不烦。而此时国库的银子都已计划好要建南北水师。恭亲王知道此事后,痛心地说,这是发难!这是以退为进!没有银子,还说什么大清中兴!
同治非但看不出慈禧的伎俩,反倒挺高兴,他下旨筹款修圆明园。但是他的旨意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。哪儿的银子都派上了用场。底下顶着不办,慈禧催得又急。
内外交困,把同治压得抬不起头来,想见见自己的皇后说说心里话,慈禧又百般刁难、阻拦。一气之下,他偷偷出了宫,去前门外逛窑子。不想却染上了一身病。
同治稍微好了一些,就提出要见六叔。宫内,他向恭亲王交代了后事。他告诉六叔,千万不要找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当皇上,不然,还得落得跟他一样的下场。不想隔墙有耳,都被新任总管太监李莲英听到了。
同治死了。宫内哀怨一片。
慈禧跟恭亲王的下一轮较量开始了。
慈禧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的人马掌管着各部的实权。众臣对此不以为然,觉得新君不论是谁,当是下一辈人。即便是个小皇上,还有阿特鲁氏呢,慈禧是太皇太后,不好再掌权了。恭亲王却忧虑地摇摇头。
果然,慈禧选择了载湉,一个四岁的孩子。并半强迫着慈安印上了“同道堂”的印章。
以祖制为准则的倭仁听说此事后,大喊不妥,他去找慈禧辩理,请收回成命。被侍卫拉走。
光绪登基。
慈禧逼死了阿特鲁氏,叫她为同治殉葬。
慈禧逼死了处处与恭亲王合作的慈安。
恭亲王明知慈安之死与慈禧有关,愤怒之极。他联合一些老臣,跪在长春宫外,请慈禧依尊卑之序,服絰首之孝,亲临主祭。
慈禧知道恭亲王在逼她做不想做的事,叫她落下一个恶名。她想据理力争,但又改变了主意。她扯落了一幅悬于门楹之上的白纱幔帐罩在自己头上……
李莲英出来了,高声地:“太后服絰首之孝,灵前主祭————”
恭亲王出了一口气,但他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到头了。慈禧不会善罢甘休的。他趁着没被撤职,加紧做自己的事。送走了第一批大清的留洋学生。
望着远去的轮船,恭亲王叹道:大清的江山指望你们啦!
画面:恭亲王墓前的石牌楼。字幕:京北麻峪村。
字幕,画外音:“恭亲王拼尽最后一丝力气,想撑住大清朝的天下。但历史的车轮只能向前。若干年后,大清王朝灰飞烟灭,但恭亲王送走的那些学生都成了国家栋梁之材。